网络游戏成瘾分析
计算机教育网络游戏(简称“网游”)是互联网产生之后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,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重要经济产业。中国网游的发展速度及其影响都令人惊叹。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(cnnic)的调查,十几年中,大型网游用户有1.1亿,其中沉迷玩家群占14.6%,约1606万,而学生占40.7%,青少年网游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。
一、网游成瘾的原因
1、网游本身的特性
网游充分地体现了赛博空间的虚拟性(virtuality)。网游世界是超越现实的单纯世界、美丽世界、使人兴奋的世界、使人陶醉的世界。
2、网游运营与设计问题
网游的这种cs(客户-服务器)结构决定了服务器端的商人占主导地位,而客户端的玩家则处于被动地位。玩家受制于作为游戏世界的“神”(游戏设计者)制订的游戏规则。在此环境下可无拘束地操控,甚至违背伦理、法律尽情玩耍,如出现游戏中“偷窃”、“杀人越货”、“群p”(打群架)、谩骂等,这成为许多孩子玩网游后“变坏”的原因之一,也是众多家长对某些网游深恶痛绝的原因。游戏开发商、运营商往往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,加重了青少年网游成瘾的问题。
3、网游成瘾产生的社会因素
上述原因仅是网游本身存在的问题,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矛盾通过网游这一形式表现出来。
(1)个人。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,常被过度地关爱甚至溺爱。孩子的物质相对丰富,但精神发展得不到满足,更缺少交流,缺少儿童社会活动。网游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平台,孩子能够到这种精神自我发展的满足,因而就恋上了它,甚至朝思暮想,孩童们谈论的都是这些游戏内容。
(2)家庭。当前家长一般较少接受过正规的计算机普及教育,更缺乏网游相关的教育,因此,当孩子沉迷于网游的时候,家长对网游基本处于无知状态。同时,家长也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孩子,无人监管之下孩子就自由了。现在单亲家庭、留守儿童特别普遍,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,也导致孩子从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。
(3)学校。网瘾学生的种种行为更加背离家庭、学校和社会,因此网瘾学生往往被定义为“坏学生”,玩网游就变成了“变坏”的一个标志。学生还用手机上网,所以中学里班主任的一项持续的工作就是要查学生的手机,甚至所有电子设备(包括mp3等)。
(4)社会。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不满,网络成为一个很好的精神家园。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,不愿走上社会打工作,整天躺在家里玩游戏,家长甚至还不敢多说,乃是对工作不满意,以游戏打发时间。
(5)政策法规。中国的互联网自1994年开始突飞猛进,有政策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,但实际上依然有大量的未成年人逗留在网吧。没有一个有效的引导方法,激励青少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。
怎么办?
上海大学朱晨铭老师建议,开设网游的课程,去剖析网游,认识网游,并能发展网游。
所用教材可安排以下内容:(1)网游基本内容,如网游发展史、网游的结构、网游的类型等;(2)网游本身的特点:网游具有成瘾的潜在条件;(3)网游设计和运营中涉及的问题,以及如何对待虚拟物品和虚拟交易等;(4)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,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网游;(5)介绍关于网游的法律和法规。对于网游相关课程还可以选修:(1)网游开发;(2)网游安全;(3)网游工作室。
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、合理的认识,把网游当作社会实际存在的事物去认识、开发,把隐密的事情做成一门学问,则事事都顺了。
鸣谢:《计算机教育》